【南昌疫情防控最新公告,南昌疫情防控最新公告通知】
7
2025-09-17
2022年春,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刻,浦东新区某隔离点的值班电话响起,工作人员接起后,对方却迟迟没有说话,只有细微的呼吸声表明线路那端有人存在,这样的无声来电,在那个春天出现了十七次,每次来电显示都是同一个号码:+886-2-XXXXXXX——来自台北。
上海疫情指挥部的电话系统记录显示,疫情期间共有超过2300通来自台湾地区的电话接入,这些电话中,有咨询大陆亲属就医政策的,有询问捐赠物资渠道的,有台商焦急了解复工安排的,还有像那十七通无声电话一样,什么也不说,只是默默倾听这边忙碌声响的特别来电。
这些跨越海峡的电波,勾勒出疫情下两岸关系的微观图景,在上海某隔离点担任志愿者的台青小林告诉记者:“有天接到一个台北阿姨电话,她说听到我的台湾口音就很安心,其实她只是想找人说说话,她女儿在上海工作,已经两年没回家了。”这通电话持续了四十三分钟,大部分时间只是两个陌生人隔着海峡的沉默陪伴。
疫情像一面放大镜,照见两岸民间情感中最纤细的脉络,上海台商协会的记录显示,疫情期间有97家台企主动联系协会,希望为上海捐赠物资,而在台湾,多个民间组织自发筹集医疗用品,通过各种渠道送往大陆,这些行动背后,是割不断的亲情纽带与共同体意识。
那十七通无声电话的最后一次响起,是在上海宣布社会面清零的第二天,这次,电话那端终于传来声音:“谢谢你们照顾我妈妈。”随后便挂断了,后来工作人员根据来电号码回拨,得知对方是一位台北女儿,她的母亲在上海独居,疫情期间确诊后被送往方舱医院,女儿打不通母亲的手机,只好每天拨打疫情热线,通过听筒里的背景音判断母亲是否安好。
这种“无声的牵挂”成为疫情期间两岸家庭的特殊叙事,据上海市台办统计,约有20万台湾人常居上海,其中不少是年长者,疫情期间,他们成为岛内亲人最大的牵挂,两岸通航因疫情大幅减少,使得电话线成为最重要的情感纽带,哪怕不说话,只要知道线路那端有人接听,就是一种安慰。
华东师范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教授分析指出:“疫情下的这些通讯行为,体现了两岸社会尽管存在政治分歧,但在情感层面和生活层面上仍然是一个共同体,这种民间的相互关怀,是两岸关系最真实的基础。”
随着疫情缓解,上海疫情局的电话逐渐不再响起来自台北的呼叫,但那段特殊时期的通话记录,已经被工作人员小心存档,一位接线员在她的工作笔记中写道:“那些无声电话教会我,有些牵挂不需要言语,有些关怀跨越海峡,我们接起的每一个电话,都不只是公务,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,一段段割不断的情感。”
海峡之上,电波依旧每天穿梭往来,携带着两岸人民最日常的问候与最深沉的情感,疫情会过去,政策会变化,但民间这种自发的、人性的联结,始终是两岸关系中最坚韧的纽带,在那十七通无声电话里,我们听到了比言语更丰富的对话——那是血脉相连的默契,是超越政治的共同期盼,是即便沉默也能相互理解的深厚情感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