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疫情下的商场重启之路,安全与复苏的平衡之道
33
2025-08-21
那张从海口飞往北京的机票在手,我却感到一阵莫名焦虑——手机屏幕上,“北京健康宝”的绿码与“海南健康码”的绿码相互对峙,仿佛两个互不信任的哨兵,疫苗接种记录栏里,“北京生物”字样赫然在目,而海南的防疫人员会如何看待这个北方城市的医学承诺?这种荒谬而真实的疑虑,在疫情第三年的夏天,竟成为横亘在许多跨省流动者心头的刺,疫苗,这本该是人类对抗病毒的统一战线,却在某些时刻某种语境下,异化为又一道看不见的省界藩篱。
北京与海南的疫苗鸿沟,表面上是一个技术性问题,深层次却暴露了治理体系中的“数字巴别塔”困境,当各个省市纷纷开发自己的健康码头、推行自己的认证标准时,统一的疫苗接种数据却在这些数字岛屿间艰难漂流,北京疫苗接种点录入系统的信息,抵达海南核查端口时可能丢失关键字段;不同省份对疫苗品牌认可度的微妙差异,更增添了跨省互认的复杂性,这不禁令人质问:在举国抗疫的宏大叙事下,为何技术标准竟难以跨越行政边界的无形之墙?每一个被健康码困住的旅客,都成为这座数字巴别塔上的无声祭品。
而行政区域间的“疫苗政治经济学”更耐人寻味,某些地区或隐或显地推崇本地接种的疫苗,背后是否藏着地方保护主义的魅影?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,疫苗接种的财政补贴、医保支付是否构成了隐性的流动壁垒?疫苗接种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硬指标后,会否产生某种“疫苗领地意识”?这些疑问指向一个更为深刻的结构性困境:当防疫成效与地方治理能力直接挂钩时,疫苗流动性的政治经济学就变得异常复杂,在海南的烈日下展示北京的疫苗接种证明时,我仿佛目睹了一场看不见的地方性权力对全国性统一的微妙消解。
这条“疫苗省界”投射出的,是更深层的身份认同危机,在大流行病席卷全球时,人类本该基于共同脆弱性而产生新型团结,但现实却是在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之间划出新的界线,当“北京疫苗”在海南遭遇疑虑目光时,接种者体验到的不仅是不便,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上的微妙挫伤——原来在某种语境下,连体内的抗体都被标记了地域出处,这种医疗身份的地方化,某种程度上重复了传统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,将国民的身体再度纳入地域管理的隐形框架。
要瓦解这条无形的省界,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治理哲学的深刻转变,国家层面统一的健康码标准、疫苗数据共享平台的完善固然重要,但更深层的解药在于重新审视“治理”本身的内涵,防疫的本质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,而非划地为牢的行政表演,每一次异地健康码的顺利互认,都是对国民身份统一性的确认;每一次跨省疫苗记录的无障碍认可,都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性的锤炼。
站在海南的沙滩上,我终于顺利出示了疫苗接种证明,那一刻,两个健康码之间的隔阂似乎消弭于无形,但我深知,仍有无数人在不同省份的健康码切换中遭遇着困境,疫情终将过去,但如何防止这类无形的省界在未来以其他形式复活,才是这场大流行留给中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考题,当疫苗流动比人的流动更加自由时,我们才能真正宣称建立了一个内在统一的生命共同体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