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郑州新型肺炎/山东郑州新型肺炎最新消息
52
2025-08-20
“广州疫苗停止接种了!”——这则幽灵般的消息在某个闷热的午后突然窜入微信群聊,像一滴冷水坠入滚油,瞬间炸开了无数焦虑的涟漪,屏幕另一端,母亲慌忙翻找接种凭证,年轻白领蹙眉搜索新闻,出租车司机则用粗粝的嗓音向乘客传递着这则“最新情报”,只需指尖在权威平台一次轻触,幻象便轰然倒塌:疫苗供应充足,接种点秩序井然,谣言死了,但它短暂的生命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剖开了时代皮肤下更深层的病灶:我们并非恐惧疫苗的缺席,而是恐惧被抛掷于信息迷雾中的无助,恐惧那段全民绷紧神经、同舟共济的记忆,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,蜕变成一场被迅速“消化”和“遗忘”的过去式。
这则“停止”谣言,本质是一面扭曲的哈哈镜,它夸张映照出的,是公众对庞大官僚机器那永不疲倦的、隐秘的不信任感,当日常生活的齿轮再度疯狂转动,昔日那雷霆万钧的防疫系统仿佛一夜之间遁入无形,这种突如其来的“静默”对于部分民众而言,非但不是解脱,反滋生一种奇异的“制度性戒断反应”——当无所不在的绿码查验点消失,当密集的核酸通知不再,那些曾被极度依赖的权威符号骤然抽离,留下了一片认知的真空,任何一丝风吹草动,都能在这真空里引爆震耳欲聋的回响。“疫苗停止”的讹传,恰是这种集体潜意识焦虑的投射:我们下意识地警惕着,那曾全力运转的巨轮是否会在某个不被告知的时刻悄然偏航或停摆,将个体再度抛入不确定性的惊涛骇浪,这种不信任并非凭空而生,它是无数微观体验的沉积——是某个App毫无征兆的崩溃,是某次政策转弯缺少足够清晰的解读,是局部管理与宏观宣言间那难以完全弥合的缝隙,谣言,于是成了庶民们用恐慌锻造的、粗糙的预警机制。
更进一步看,对“疫苗”动态的过度敏感,如同一根探针,触碰到的是我们对一段刚逝去的历史正加速“遗忘”的惊惧,曾几何时,疫苗是希望的金色图腾,接种证书是通往正常生活的护身符,我们曾为每一个百分点的接种率攀升而欢欣,当生活猛然切换回高速模式,那场持续三年的全民抗战,其记忆竟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被卷入时间的碎纸机。“后疫情时代”仿佛成了一个迫不及待要撕下的标签,我们集体默许这段记忆沉入冰海,鲜有庄重的仪式去哀悼失去的生命,去梳理复杂的经验,去审视被改变的社会肌理与个体心灵,这种“战略性遗忘”,是一种自我保护,亦是一种精神损耗,而“疫苗停止”的谣言,诡异地成了这段被压抑记忆的一次短暂返场,一次神经质的回眸,它提醒我们,那巨大的集体创伤并未被妥善安葬,只是被草草掩埋,其幽灵仍在信息网络的暗巷中徘徊,随时准备以另一种形态归来。
面对“广州疫苗停止”这类谣言,机械重复的“辟谣-恐慌-再辟谣”循环,仅是扬汤止沸,真正釜底抽薪之策,在于修复那被侵蚀的信任基座,这要求权威信息发布必须超越简单的是非判断,而致力于构建一个透明、及时、可释疑的沟通生态系统,主动填补权力运作与公众认知间的灰色地带,让阳光成为最好的消毒剂,更重要的是,作为一个刚穿越历史峡湾的文明共同体,我们必须鼓起勇气,对抗那种轻率的遗忘,需要通过公共讨论、学术研究、文艺创作乃至纪念仪式,去梳理、沉淀、乃至“驯服”那段集体记忆,将其从一场混沌的噩梦,转化为可供反思、汲取智慧的历史资源,唯有当记忆被安放于应有的位置,个体与系统的信任得到悉心缝合,谣言才会真正失去其滋生的腐土。
广州的疫苗从未停止,它静默地待在接种点,等待着必要的守护,那则关于它“停止”的微弱谣言,却像一颗尖锐的石子,投入社会意识的深潭,激起的涟漪让我们窥见了水下隐藏的暗礁——那是对信任的渴求,以及对被迫遗忘的深沉抵抗,在信息如洪流的时代,比甄别真伪更重要的,是重建一座让理性与记忆都能安然栖身的坚固城池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